手机:13548980880(邬老师)
18874019129(杨老师)
网址:http: //www.cslujun.com
邮箱:451211917@qq.com
地址:长沙麓谷高新区咸嘉湖西路469号
谈谈填志愿
当你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的时候,或许你未必感受到,你的笔在这一刻勾勒的,远远不是那几所大学的轮廓,而是孩子在人生岔路口的选择,那是一个年轻人对理想的向往,那更有可能是你们这个家庭在多少年后的走向。也许在这一刻,当你的字再落到电脑上 被切换成另一个页面的时候,一种全新的生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。
本来知道,以自己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,我们不该有所谓名校的奢望,但我还是和万千的家长一样惴惴不安,熬过了等分的那一个个不眠之夜,在群里乱纷纷的信息里纠结并感动着,一直等到孩子填写志愿的那几天。其实,在几个月前,我们就参加了好几场培训,而且买了好些书耐心的钻研,自认为几乎弄通了志愿的每一个环节,但是现在想来,好多工作其实仍然是无用功。志愿的选择,功夫在题外,没在书里,更没在培训里,书里、培训里所讲的内容,只在志愿填报指南那短短的几十页纸里的几句话里,那里说的是你不必熟记但必须掌握的几条原则。
说功夫在题外,作为一个家长,更多的应该是你对社会、对学校、对专业、对地域、对孩子性格志向、对家庭追求方向等诸多因素的把握。填志愿是一门综合的学问,其真谛也就在这儿。参加完一次高考,填写完一次志愿,我终于明白,钥匙在你自己手里,没在专家手里;钥匙在家长手里,没在孩子手里,钥匙在理想手里,更在现实手里。也更加明白了,“考得好不如报得好”这句看似荒唐滑稽,实则蕴含许多家长无耐、纠结或者激动、兴奋的深层道理。
下面就分别从几方面详细介绍。
一、怎样找你需要的志愿信息
在中国,高考已经演化成了一个产业,甚至可以说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,成千上万的人奔波在这个链条上,在高考那两天数着成筐成捆的人民币,凭什么?凭的就是他们手里掌握的高考信息,不是吗,如果不是的话,怎么会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将银子送到人家的手上。所以从这一点上看,家长要想不拿银子就把孩子理想的大学通知书收入囊中,你首先需要做的,就是要学会收集和整理高考的志愿信息,之后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消化这些高考信息,并把他们转化为志愿表上的那几个方块汉字。
我是从春节前就已经着手做这项工作了,但是,让我感到滑稽的是,直到把孩子的志愿表送上去之后,我才真正明白,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大多都没有用上,而不需要占用那么多时间的地方,恰恰占用了自己的时间。因为,我多数的时间用在了钻研规则上,其实规则不需要占用那么多时间,例如,今年大家普遍关注的平行志愿,其实不就是那点内容吗,不明白的可以找人点拨点拨,有半个多小时就足够弄明白了。
要说志愿信息,个人认为核心的核心是大学信息和专业信息。大学信息又分几个方面:一是大学的层次信息,例如大家熟知的985、211、一本、二本、三本、专科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概念,在这方面群里的许多前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像有的家长把全部大学的3到5年的录取信息以最高分、平均分、最低分、是否211或985等栏目列出详细的表,一目了然,非常实用,建议这些工作提前做,到时候辅之以大厚本,自然轻松坦然,否则临时抱佛脚填志愿的那几天再进行整理势必手忙脚乱。二是大学的实力信息。除去我们数得过来的一些知名大学,其他的大学我们无从比较,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但是,通过今年报志愿,感觉大学的实力比较还是有迹可循的,例如大学的知名院士、学者、图书馆藏书等,可以作为参考。我自己的感受是,如果选985、211的就尽量选这样的学校,之后退而求其次,另外还有参考专业的排名,因为有的大学的专业还有嫡传和庶出的差别,要区别对待,借用个不很恰当的比例,省长的干儿子未必就比县长的亲儿子更有竞争力。有的家长花大力气搜集到的全部专业的前5专业排名,下的功夫值得钦佩,对报志愿时,家长全方位把握大学的实力也有相当高的使用价值。三是大学的发展信息。您孩子毕业了,他明天的发展是以今天的大学为基础,可能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这个基础。所以一所好的大学,她的就业怎么样、升研的比率、保研率等等好多信息是需要现在就掌握清楚的,如果信息不全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造成影响。四是大学的名声信息。这个大学好那个大学不好,每人心中都有杆秤,但是不管怎么说,当事人最有说服力,如果你要真想弄明白,那就不是书面上能找得到的了,例如校风校纪、研究气氛等许多方面,你可以问上届的学生或家长,也可以在网上搜这方面的信息,如果一个学校没有钻研学问的风气,只知泡妞打架,这个学校即便曾经再辉煌,也只能是曾经的贵族、今天的破落户,将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,相信没有哪个家长会放心。而这些信息是必须多关注才能够挖掘到的,我今年报了一所北京的大学,但是在临交志愿的前一天,我搜到了这个学校的一个校内论坛,里边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把这学校说的很糟糕,之后我再了解,还真是挺乱的,之后我就果断的把这个备选的学校去掉了。
二、怎样选择你的专业
有个朋友曾经颇为生动的形容大学和专业,他说选专业就像男人找媳妇,不管有多少女人,属于你的就那么一个,也许你赶上个漂亮的、中意的、,也许赶上个胡搅蛮缠不说理的,有的你一开始看着不顺眼,但是却越看越好看,有的是一开始你喜欢,却越过越糟糕,可不管怎么说,那都是你自己选的,这就是媳妇。当时听了这话,觉得好笑,但一想倒也不是全没道理。说句心里话,专业的好坏本来就没答案,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,答案是发展着的。
尽管如此,我并不是说对于这么大的事,让你闭着眼去选择,或者听天由命,我觉得就因为专业难选择、费斟酌,那就更需要下大力把功夫做足,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争取,因为专业基本上决定了孩子为了的职业、决定了孩子人生的方向、决定了他这一辈子的收入。
在高中的这几年里,我们曾不止一次和孩子探讨她喜欢什么专业,但到高考后她也没说出个子午卯酉来。(在这里我强调一点,其实不是只有我孩子说不出来,我觉得绝大多数孩子也都说不出来,因为他们的视野、他们对生活的理解、他们对社会的理解、他们对自己的理解,都远远达不到我们这个年龄的认识,他们毕竟还是孩子,连我们这个年龄都没能知天命,都看不透,怎么能拿这么尖端的问题要求他们?)话回正题,我们孩子的专业最后是这么确定的。首先是她说她喜欢物理,所以我们就冲着物理这个方向选择的,因为我觉得孩子喜欢,才是选专业首要中的首要因素。其次,学专业要学一门真正拿得起来的技术。在我们同学中凡是有一技之长的,到现在都小有成就了,最起码人家吃专业吃得很富足。因此在经过好长时间的纠结后,最后确定了一个原则,那就是学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,就是能在什么时候、不管什么世道都能靠自己的本事活命的那种专业。第三个想法,有资源对着资源去,没资源就得看社会发展的大方向。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,我们的社会阶层决定了我们未必就能给孩子安排到一个好的工作,但是也不是没有希望,因此,确定尽可能遵循第二个原则,同时根据我们对社会的理解给孩子确定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行业。第四个想法“久利之事莫为,众争之地莫往”,金融火了好几年了,太火了,据说连看门的都去修金融专业了,因此果断去掉了金融行业……
其实无论什么时候,专业的选择都是大学问,除非你是官二代、富二代,否则你一定要在专业上下点功夫。这里谈几点经验也是教训:一是在专业和学校方面,是需要取舍的,有取就得有舍,除非你的高考分数足够高。二是如果不是你喜欢的,尽量不要往上面填,有太多的遗憾是在凑个数的情况下,一下子打了十环的那种!三是大学的专业不是那么好改的,不要寄太大的希望在大学改专业,因为你知己 但是绝不可能知彼,除非你家道路通天。
三、大学与专业之间的取舍
大学与专业到底怎么取舍,每个家长、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理解,“存在即合理”,既然选择了就无所谓对错,幸运与不怎么理想之间也许到几十年之后才能看出来,也许这次的选择根本上就无所谓,也许专业跟你一辈子的幸福、发达或者颓唐、困顿之间本来就搭不上一毛钱的关系。不管搭不搭上关系,在报志愿前的这段时间里,有几个环节你还是要注意一些的:一是必须尽早选定专业方向。本科分为哲学、经济学、法学、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工学、农学、医学、管理学等十多个大类,专科大类更多更细,无论专科还是本科,里边还涉及许许多多小类,例如仅工学就涉及将近200个专业类别,对这些专业方向不必要全弄明白,先拣你孩子喜欢和中意的弄明白了再说,之后再从这些你选定的专业方向里确定你孩子的目标专业。选择专业方向除去喜欢这个重要因素外,其他的许多要素也是不容忽视的,例如性别差异、工作地域、资源匹配、就业方向,等等,都要做综合的权衡。另外还要考虑孩子的学科成绩怎么样,有的学科对单科成绩要求严,如果孩子有的科目不尽如人意的话,大学几年很吃力,对孩子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。二是选定孩子将来大学的地域方向。这方面最好让孩子自己来选,你的参考值是重发展还是重舒服或者是重其他,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,不管选哪,北方冷、南方热、西北多风沙、西南饭贼辣是必须要考虑到的。我也见过家长考虑风土人情的,例如有个家长就让孩子上西安,说陕西人朴实、不攀比、民风淳朴,放在那儿踏实;有的家长打死也不去某省某市,除去萝卜咸菜各有所爱之外,估计也说不出更多的理由来。三是选定孩子的学校范围。先不要在上什么学校上浪费时间,学校太多了,有的大学也的确够让人流口水的,但是不管怎么说,这些都是由孩子的分数来决定的,所以你不要急,把孩子的成绩提上去,才是最该做的,把这项工作做好了,你就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成绩划定一个范围,之后等最后几摸的成绩下来(以二摸最重要),结合大厚本上前几年高考录取分数,再上下浮动划出一个更准备些的范围,确定一些学校作为备选,范围不必太大,根据你孩子平时的成绩做适当延伸就可以了。
下面重点说说学校和专业间的取舍。就我个人的理解,如果你对将来的就业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,没有太多的资源可以利用,还是要偏重一下大学,选择更理想一些的大学更合适一些,因为大学的实力是不掺假的,多数的学校光吃名气就能让孩子在就业上得分。但是事情也都是辩证的,如果你对专业更喜欢一些,或者孩子的成绩不是十分理想,那么在大学方面要尽可能舍弃一些,而偏重一下专业,因为专业不是说改就能改的,专业的方向选定了,一般就跟你一辈子,即便你将来修第二专业,或者读研专业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,但是毕竟这四年你是属于这个专业的,况且一旦走向社会,社会更看重的是你的第一专业。据我接触到的一部分学生,迈入大学校门后,让他们纠结的往往不是大学,而是专业。因此在大学和专业的取舍这个问题上,马虎不得。
在这个问题上,我一直不崇尚让专家来决定你的志愿,原因也就在这儿,专家的确比所有家长了解的都多,因为他就是干这个的,这是他的职业,但是别忘了,他了解学校、了解规则、了解专业信息,甚至了解很多很多其他相关的,但是还要问您一句至关重要的,他了解你孩子性格,了解你们家庭追求的目标吗?显然不了解,你跟他说再多,专家也钻不到你心里去。所以我认为,在大学和专业之间取舍的时候,你可以征求专家的意见,但是大主意还必须你自己来拿,怎么拿,就需要你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,靠自己的理解综合权衡,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更好的法子。
四、高考志愿中的地域情结
对于是让孩子上大学守着近一些,还是去远处读更满意的大学,估计每个家长高考前后的日子都曾经为这个问题闹心过,同样的分,走远了能上211甚至985,而守着家却只能上个一般的大学。是远还是近,怎么抉择,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,但却包含着家长深谋远虑的多重考量。因为它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大学四年是否心情愉快、关系到就业,同时也关系到孩子们婚姻的选择(因为他们大学四年正是谈恋爱的时节,而恋爱的对象肯定是他们接触到的人,家长把握不了),也关系到你的养老(因为离远了,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就业结婚安家远离你的概率)!
经过长时间的内心纠结,在填志愿的时候,我的想法是将孩子守在身边,就是在京津附近选择一所大学,理由有几点:首先,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看,以京津冀为轴心的京三角地区,凭借政治上的巨大优势,其发展势头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,孩子毕业留在这个地区,最起码占据了发展的顺风口。其次,守家上大学和毕业就业,都有先天的资源优势,父辈资源、老乡资源、同学资源触手可及,从小学初中高中,一直到大学,甚至可以算上幼儿园,你在本地上大学乃至就业,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人脉,不是多几十分或者简单的985和211所能比拟的,而如果你远离这个城市就业,你的好多资源是指望不上的。第三,是家长对家庭的理解。我的思想保守些,一直把一大家子人团团围坐在一桌吃饭当做最大的幸福,因为是这么想的,所以更希望孩子是留在自己身边的,无论是上大学还是就业。家长追求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功本无可厚非。可反过来又一想,现在的孩子差不多的都是独生子女,尤其到孩子参加高考,家长大多已经四五十岁的年纪,在家长的天平上,事业真的就那么重要吗,在这个社会,孩子取得多大的成就才算成功呢?让孩子离得近一些,你就多抓住了一些靠近幸福的希望。
说了以上这些,并不是否定家长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努力,各人有各人的理解,就看你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,如果你追求的是让你孩子成为比尔盖茨,那你就把孩子放飞吧,天空的高远足可以让他(她)翱翔,;如果你追求的是暖意融融的家庭空间,那希望从现在开始你就该谋划了,作为家长,在您工作之余,在你的身边开辟一间精致的小屋,留一把钥匙在孩子手上,无论天寒地冻、数九寒天,相信,温暖总在你身边守候着。
五、关于吃透志愿规则
在高考前的几个月,学校都会让孩子们预订《高考志愿填报说明》,也就是只有二三十页的小册子,那上面都说的明明白白,如果你心里实在没底的话,建议你提前向往届的同学借用一下,做一个大概的了解,看完了之后相信你就不会觉得心里空空的了。
虽然规则就在那明摆着的,但是里面也并不是没有弯弯绕儿,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家长,都应该踏踏实实的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志愿填报规则,做到万无一失。
在填报志愿方面,有些专业群里的家长们都有相当丰富的经验,可以提前向她们咨询,有几点需要大家注意,一是对你孩子的成绩在全地区的排名,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,除去特殊情况,成绩的排名,也就是位次与大学的对应,往往比分数与大学的对应还要准确。二是对往年大学提档线的线差要算清楚,至少参考前三年的,但是也有特殊情况。三是报志愿一个比较简便的方法,就是你拿到大厚本之后,按照线差算出你孩子去年同期的成绩,之后找到大厚本上标注的分数列,把你孩子的分数固定在录取最密集的那一两列上,除去大小年儿等特殊情况,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出入。四是对多次检索、一次提档、专业清等概念要有清晰的把握,几所志愿大学之间要尽量拉开梯度,避免上面的大学没录上,一旦掉下来,下面的大学接不住,那就是相当麻烦的事了。
就说这么多吧,希望借助这些文字,给后来者以帮助,愿高考的孩子们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,愿五湖四海一起走过高考的家长朋友们架起相知相勉的桥梁,斯愿足矣!
长沙云翼高考补习学校转载